关于婚假的依据,主要涉及以下法律法规:
第一千零四十六条:结婚应当男女双方完全自愿,禁止任何一方对另一方加以强迫,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加以干涉。
第一千零四十七条:结婚年龄,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,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。
第一千零四十八条: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。
第五十一条: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,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。
符合法定结婚年龄的初婚公民可享受3天法定婚假;二婚者一样享受三天的婚假。
职工本人结婚,酌情给予一至三天的婚丧假,双方不在一起工作的,都可以根据路程远近,另给予路程假。
不同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婚假天数和附加条件,例如晚婚假的天数、路程假的安排等。
具体依据:
按法定结婚年龄(女20周岁,男22周岁)结婚的,可享受3天婚假。
符合晚婚年龄(女23周岁,男25周岁)的,不再享受晚婚假奖励,只有3天法定婚假。
晚婚假15天的规定已经取消,现在只有3天法定婚假。
结婚时男女双方不在一地工作的,可视路程远近,另给予路程假。
婚假期间,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。
在探亲假期间结婚的,不另给假期。
再婚的可享受法定婚假,不可享受晚婚假。
建议:
请婚假时,建议职工持请假条和结婚证,按照所在单位规定的程序办理请假手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