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,《反诈周周见》预警了近期可能多发的电诈——购物诈骗、“福利卡券”骗局以及网店代运营陷阱。
如今,第一阶段“618”大促即将结束。根据最新发案情况,又有新骗局出现,并且还是组合型的:快递异常“引流”+“客服”来帮忙取消会员。注意,类似骗局之前新华社等媒体就报道过。目前其更加“成熟”,并且出现范围进一步扩大。
这样的“提醒短信”,的确很具有迷惑性。本文图片由各地公安提供
前些天,家住鄞州瞻岐的张阿姨收到一条提醒短信——“快件到了,没人签收,送件联系XXX或XXX”。
正巧,张阿姨近期确实有快递等待签收。她也没怀疑,直接拨打了“快递员”的电话。结果,电话那头变成“客服”了,并声称她开通了抖音会员,不关闭将一直收费。
张阿姨信以为真,按照对方指示下载了两个涉诈APP。就这样,骗子通过这两个APP“绑架”了张阿姨的手机,远程操作获取验证码,随后利用快捷支付、扫码支付等,试图转走她银行卡中的资金。
所幸瞻岐派出所及时收到预警信息,安排反诈人员上门劝阻。反诈人员通过“语音助手”,成功重启张阿姨的手机,摆脱了骗子的“远程控制”,终止骗局。尽管如此,张阿姨仍有部分资金被盗刷。
这类涉诈APP通常含有病毒,一旦下载就危险了。
除了利用短信进行“钓鱼”外,另一种“引流”方式就是往年较为常见的“快递退赔”。但后续行骗环节出现变化,转而结合“取消会员”骗局。
其中一个案例发生在鄞州。近日,鄞州钟公庙的吴阿姨接到一个自称某快递公司的电话。对方向她道歉,称“618”大促开启,快递业迎来高峰期,她的快递在运输途中损毁。“客服”表示,可进行5倍赔付,并引导她拨打“理赔专员”的电话。
吴阿姨照做后,又有“财务人员”来引导她登录指定网址“协商”。之后,对方又称她的银行账户办理了“百万保险”业务。如不取消相关业务,不仅无法理赔,每年还将扣除2万多元的“会员费”。
急于解决问题的吴阿姨在慌乱中将所有敏感信息,甚至包括密码都告诉了对方。很快,扣费短信接连发来,她这才惊觉被骗,损失不小。
骗子就是通过“共享屏幕”功能来控制受害人手机的。
另一个案例发生在江北。王女士(化姓)报警,称她在家中接到一个自称是某网购平台“客服”的电话。近期“618”大促,王女士也在网上下了不少单。她也以为自己的快递出了事,因而“客服”主动找上门来沟通。
套路也是类似——先是称快递出现问题,要给予她一定的补偿;然后忽悠她下载涉诈APP;骗子远程控制她的手机进行转账。等王女士发现不对时,为时已晚,她卡里的钱全被转走了。
市反诈中心。
市反诈中心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以往快递类诈骗和“取消会员”陷阱常单独出现。前者通过虚假物流信息诱导受害人点击链接或下载涉诈APP来完成行骗;后者常冒充“客服”,“关闭续费”为由骗取银行卡信息。
他还表示:“如今骗子将两者深度融合,形成新型组合骗局。这种‘1+1>2’的诈骗套路,正以更高隐蔽性和更强心理压迫性,瞄准网购活跃人群。大家不可不防!”
新型组合骗局中,“客服”是重要角色。
经过宁波多地反诈中心联合分析研判,这种新型组合骗局的套路被大致还原出来——
第一步,精准场景切入,制造信任假象:蹭近期“618”热点,用真实订单来降低受害人的警惕性。首先,骗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网购信息,然后用“快递签收异常”“破损理赔”等话术直击收件人关注点。这个过程中,骗子会群发“钓鱼”短信,或直接拨打电话完成“引流”。
第二步,伪装权威身份,营造危机感:“引流”成功后,骗子会冒充或电商或快递或保险“客服”的身份,虚构“会员业务扣费”“征信影响”等危机,让受害者在焦虑中丧失判断力。
第三步,技术手段加持,实现“无声掠夺”:待受害人“迷糊”后,骗子会诱导对方下载涉诈APP或登录指定网址。这些APP及网站通常含有病毒,一旦中招,就会“机不由主”。此时,骗子会在后方开启远程操控,悄无声息转移资金。或者以“协助操作”为名,诱使受害者主动提供银行卡信息、验证码,实现资金快速转移。
防范攻略在此——
首先说快递问题。
遇到快递异常这类事,要记住“三不原则”。总结起来就是不随意点击陌生短信链接,记住正规快递通知仅含取件码,不会附加陌生网址或APP下载要求;
不回拨可疑电话,同样要记住,有疑惑可通过购物平台或快递公司官方客服核实物流状态;
不透露敏感信息,记住快递员不会询问银行卡、身份证等信息,涉及“理赔操作”的一律视为诈骗。
其次说“取消会员”问题。
微信、支付宝的“百万保障”是自动免费开启的,无到期续费一说,官方也不会通过电话、短信要求关闭。
同样,“取消抖音会员”也是近期电诈“常客”,相关预警已不少,就是骗子利用信息差在行骗。
如果遇到类似事,把握不住时,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上网搜索相关新闻,当然也可以拨打报警电话咨询。
记者 王晓峰 编辑 刘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