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为“有志”青年?什么才算“伟大”的志向?是以风洞技术助力中国冰雪运动、激励青年投身科技创新的高校教师;是不断突破自我边界、站上国际领奖台的国家运动员;又或是坚持音乐梦想和艺术创新的说唱歌手和用声音重构世界、激励年轻人坚持热爱事业的拟音师?还是刻苦学习逆袭北京大学的“寒门学子”?
在第76个“五四”青年节到来之际,新京报联合高途教育集团和高途公益基金会与8位“有志青年”展开对话,了解他们眼中的成功和未来的多元可能。
新京报联合高途教育集团和高途公益基金会与8位“有志青年”展开对话。
不同领域的青年代表诠释成功的多元可能
游泳运动员触壁时飞溅的水花和激动人心的夺冠现场,说唱表演现场粉丝们用手机营造的灯海,考研老师充满激情的线上课堂……视频中,那些精彩的瞬间或振奋人心或让人泪目。
游泳运动员余依婷、北京交通大学风洞实验室主任李波、说唱歌手赵海生(艺名懒惰)、拟音师王磊、国潮设计师王平、高校青年教师杨素秋、高途考研规划师丁爽,以及北大学子韩孟伯,这是出现在视频采访中的8位当代青年,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小有成就,共同的特点是,在挫折面前毫不畏惧,他们想用自己的坚持告诉同龄人,在这个时代,人生的成功不需要被别人定义,只要怀抱志向,在任何领域都有实现梦想的机会,定义自己所在赛道的标准。
“青年代表新生的力量,给我具象的感觉就是朝气蓬勃的、勇往直前的。新时代的青年人独立性更强一些,思想更活跃一些,只要老师们进行合适的引导,就可以创造出很多成果。”这是李波对于青年学子的理解和期许。李波是中国冰雪科学家、北京交通大学风洞实验室主任,他的团队因为了解风、分析风、利用风,被称为冬奥会中的“驭风人”。在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举办期间,不论是各场馆的设计建设,还是运动员的训练备战,李波所带领的风洞团队的青年学子们都发挥了巨大作用,他们和风“死磕”,不仅给出了场馆设计的风荷载,提出最佳抗风方案,还利用风洞对运动员的姿态、队列进行风阻优化,提高比赛成绩。而冬奥会开幕式的关键——点火仪式背后,也有科学家为之付出的努力。
杨素秋是一名大学教师,也是《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》这本红极一时的图书的作者。访谈中,她坦言自己曾经的志向是当一名将重心放在家庭中的贤妻良母,而如今成为大学老师、带领青年学子努力奋进的事业志向,是自己一步一步确立的。很多年轻学生跟她说,“老师,我不想安于现状”,杨素秋表示,新时代的青年人是不愿意随波逐流的,“理想主义在年轻人这里并不奢侈,他们轻装上阵,可以做很多事情。”
“有志青年”们努力寻出属于自己的赛道
“有时候‘天才’这个词不一定是褒义词吧?有些人会浪费自己的天赋,有些人会珍惜它。”在视频采访中,回忆了自己在赛场上努力拼搏的艰辛过往,余依婷偶尔会这样问自己。她回看自己的运动生涯,想到如果不曾如此努力,不珍惜自己的天赋,不断地让自己去坚持热爱,就没有如今的成绩,“人的上限是可以提高的,年轻的时候去珍惜时间是很好的”。
“从技术上看,摄影和国潮设计不是一个赛道。”因复刻《甄嬛传》中华妃娘娘的同款头饰以及《如懿传》中如懿的凤冠头饰等,90后国潮设计师王平引发网友点赞关注。在他手中,大蒜皮、泡沫板甚至萝卜干都能“变废为宝”,做出精美的国潮服饰。王平说,自己儿时受父亲的熏陶,学习美术专业,毕业后从事摄影工作,从未想过如今能在国潮这一新晋领域斩获佳绩。他用自己的创作历程鼓励青年人突破传统评价体系的桎梏,制定出自己所属赛道的标准。
拟音师王磊也是在跨界领域闯出一片新天地的代表。他凭借为电影《哪吒2》拟音而被大众关注,这一全国从业者可能不足60人的小众职业也因此“破圈”。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,原本从事运动保健专业的王磊接触了声音制作这一行业,从而爱上了这项工作,开始终日与“破烂儿”为伴,成为创造出各种魔幻声音的大师。“在我心中,有志青年应该是独立的、个体的,不要随波逐流,有的人有天赋,但不敢去尝试,就没有‘然后’了。”王磊认为,只要有想法,每个行业都能做出成就,“要坚持下去”是他给青年们的建议。
丁爽是高途考研专业院校首席规划师,她已从业11年,“我11年只做一件事,就是让考研没有信息差,数字技术的发展让我成为一个在线教育公司的老师,现在通过屏幕将知识传递到千家万户,打破教育边界,让教育惠及人人”。作为职业规划专家,丁爽坦言自已经历了非常长的积淀过程,“我一直在接触学生们,我发现有梦想的人真的值得尊重。没有‘摆烂'的学生,只是他没有找到合适的赛道,我们帮他找到就好了,一个人的命运因为我而转动了,也是人生一大幸事。”丁爽说道。
“青春是奋斗最靓丽的底色,立鸿鹄之志、立家国之志、立生活之志,我想,即便微小的志向也是‘有志’,怀揣梦想而不断前进就是‘有志青年’。”坐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,韩孟伯若有所思,高中时他不敢想象自己有一天可以走进北大燕园做学术研究,“当时有机会来北大参观,在蔡元培和李大钊先生雕像下,关于五四运动的革命经历对我触动很大,让我知道仅有满腔热忱还不够,要用实际行动达成自己的目标。”
“如果你努力了,一切都有可能。”虽然艺名叫做“懒惰”,说唱歌手赵海生的真实创作生涯却是它的反义词,“为什么叫懒惰?就是希望提醒自己要努力,我不会自暴自弃,如果总有人要成功,为什么不是我?”采访中,赵海生言辞恳切,虽然没有好的家庭条件,但他从不让自己停下脚步,“普通家庭、单亲家庭,那又怎么样?我想告诉那些青年朋友们,不要太早放弃自己,有志青年没有标准答案,关键在于热爱才是第一步,加油!勇敢做你自己。”
这是新京报联合高途集团推出的“五四”青年节特别策划“有志者行高途”系列视频报道,此次采访以“青年不设限”为核心,通过真实人物故事展现“志”的多元形态:对传统的坚守、对热爱的破界、教育赋能下的自我革新,以期在这特殊的日子向当代青年传递“理想需以行动践行”的精神力量,助力青年群体探索人生可能性。
新京报记者 刘洋
编辑 缪晨霞
校对 王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