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问题反映到综治中心,第二天路口就通了!”一次看似寻常的办事经历,让东莞市厚街镇的陈女士不禁称赞。
原来,每天掐点接送孩子的她,一度被东莞市新兴路的红绿灯路口困扰——绿灯时尚且通畅,红灯一亮,右转车道却因司机不敢贸然通行频频“卡壳”。
她向厚街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前台反映情况后,交警部门连夜赶制并安装了“红灯可右转,注意避让行人”的提示牌。
一个久堵的节点“打通了”
作为“中国会展名镇”,东莞厚街每年吸引大量客商与流动人口,社情民意多元叠加、错综复杂。
看似琐碎的民生实事,往往是直指治理的关键命题。而综治中心(下称“中心”),正成为该镇基层治理的“总调度台”——统筹资源、回应诉求、调和矛盾、预警风险,群众诉求在多元共治的集成机制中得到精准对接分流,实现事心双解、“一站解忧”。
在厚街,“有矛盾纠纷到综治中心”正逐渐成为群众共识。
东莞市厚街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
解忧窗口
从“心结”到“心通”的纾解密码
“这回,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。”在中心矛盾纠纷调处室里,59岁的王云(化名)在签下补偿协议书的那一刻,长舒一口气。自从2021年在工厂意外被机器割伤手指,她已为这场劳务赔偿奔波了三年。
原来,王云因超过工龄限制,迟迟无法认定工伤,便将诉求反映到了中心。在“首问责任制”下,案件很快有了专人负责并根据程序依法依规推进。
一场多主体参与的“专家联合会诊”随即启动:法官划清劳务关系与工伤认定的法律边界,人社部门查出企业用工存在的漏洞,派出所积极协调资金补偿金额,湖南商会用乡音打开心结……
从情绪安抚到事实厘清,从权责界定到方案制定,王云的诉求在多轮调解中一步步推进,最终达成赔偿方案。
“群众来时,心里大多是拧着一股劲的。”中心有关负责人说,“我们这扇门,装得下法律,也容得下温情,要让来访者从内心感受到公平与尊重。”
厚街镇正推进的“1+2+3”非警务矛盾纠纷调处机制,亦彰显着社会治理的民生温度——1个调处分拨平台、2个流转办公室、3个专班实体运作,实现了“3分钟受理、10分钟流转、5日内办结、特事即响应”的高效闭环。
2024年以来,4500多宗非警务矛盾纠纷在这里登记受理,办结率达到99%。
风险前哨
从“灭火”到“防火”的平安画卷
在第51届国际名家具(东莞)展览会现场,人流如织,一个特别的展位前有不少观众驻足:几名身着制服的法官坐在桌前,身旁摊开的、竖立着的是各类“看得懂、带得走”的普法手册。
“顾客下了定金又反悔,该怎么办?”“床垫有质量问题,退货说不通,该找谁?”“加班费没发,能不能举报?”——展会现场的问题五花八门、具体零碎,却直指这一会展名镇商贸活力背后的隐形纠纷“高频点”。
这是中心“走出去”的一个缩影。他们把解纷阵地搬进展会现场,每天接待二十余人次,共发出上百份法律宣传资料。中心有关负责人说:“我们不是等群众来‘报火警’,而是要提前找出‘火苗’。”
会展经济红火,人口结构也更复杂。在厚街镇这座总人口达81.2万的城市化样本中,流动人口就占了65.8万。面对庞大的人口流动和商贸密度,厚街综治中心如何打通“治理经络”?
答案之一,仍在“人”的链接上。综治中心请来了河南信阳、湖南郴州等外地商会,用乡音化解看似胶着的劳资纠纷、乡情冲突。
网格员是这张治理网络的“神经末梢”。1200名网格员穿梭在大街小巷,排查邻里矛盾、租客纠纷、厂区隐患,中端300名调解员“把脉问诊”,后端综治中心则统筹“攻坚”,实现矛盾纠纷闭环处置。
在更隐蔽的角落,治理触角还在不断外延。骑着电动车送餐的外卖员、穿梭厂区的快递小哥成了“移动哨兵”。他们组成的“厚蜂”志愿队,随时报告突发事件、提供线索,帮助治理体系延伸到城市的毛细血管。
除了“人”的触达,更有“数”的支撑。在厚街镇城市指挥中心,一块大屏显示着全镇的治理“体征”:12345、智网、应急、城管……17个部门数据实时联动,哪里有问题,点一下就能追踪源头。
全镇2.6万栋出租屋、60个物业小区、642个分租园区在系统中织成一张详尽的房屋楼盘图,后台就能做到“以房找人、以人找房、查房知人、查人知住”,社会“弱信号”不再被轻易遗漏。
2024年以来,中心已累计接待群众来访3100余人次,信访案件办结率达到96%,为2200余名群众提供了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。
从“事后调解”到“源头预防”,从“群众上门”到“主动下沉”,这一镇级综治中心在托举民生底盘的同时,也稳稳厚植着发展动能。
来源:南方+客户端